中國網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鄉村振興在線 中國科學院院刊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力量讓黑土地“胖”回來
黑土層是心臟,有機質是血液, “龍江模式”這樣保護黑土地
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梨樹模式讓黑土地重煥生機
東北地區年糧食產量占全國?1/4,糧食調出量占全國的?1/3,玉米、粳稻和大豆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3%、43%?和?52%——東北地區的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2021-11-11 11:04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耕作土壤之一,但其開墾初期“投入少產出多”的現象導致人們誤以為黑土地可以在無保護的狀態下持續穩定地生產糧食。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東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起到“壓艙石”的作用。但由于該區域耕地的高強度、不合理或過度利用造成了嚴峻的黑土退化問題。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糧倉高效、可持續地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文章系統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黑土地糧倉的農業發展狀況;在此基礎上,系統總結了黑土地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結合中央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要求,提出了協調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增強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相應對策。以期為東北黑土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為國家糧食戰略部署、農業政策制定及國家糧食安全穩固等提供科學指導。
用好養好黑土地是東北黑土區鄉村振興的前提與保障,而鄉村振興發展則是實現區域黑土地長效保護的根本途徑。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以黑土地保護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提升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水平,才能破解東北黑土區黑土地保護與鄉村經濟發展的矛盾,全面推進東北黑土區的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文章分析了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聯關系,闡述了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主要路徑,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信息技術正在對各行各業進行深度滲透。通過海量數據的獲取,并在信息空間開展建模和分析,信息技術正在成為信息社會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手段。當前,國家正在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針對復雜的系統性保護工程,更需要依靠信息技術的力量開展黑土地使用和保護過程中的問題建模和算法求解,通過模擬和仿真的方法找出最佳的保護途徑。文章通過分析全球范圍主要黑土地區域保護措施,從智能技術的角度提出構建基于第五范式的農業模擬器設計思想,并給出全要素農業模擬器的組織架構,以及通過智能?OODA(觀察—判斷—決策—執行)環實現數據流的快速運轉與迭代,不斷優化黑土地保護的技術手段。最后,給出在黑土地保護示范區建設農業模擬器的思路和架構,提出農業模擬器在黑土地保護過程中開展應用和推廣的政策建議。
我國東北黑土地在長期高強度利用下土壤“變薄、變硬、變瘦、變酸”,且面臨水資源短缺及生態失衡等問題,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已經成為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黑土地保護和利用不僅是耕地系統自身問題,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協同發展的問題,需要充分發揮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在開展黑土地耕地數量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質量行動基礎上,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黑土地生態屏障生態條件,阻控和修復黑土地退化,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目標。
“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工程(黑土糧倉)”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是中國科學院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黑土地用好養好”系列指示精神的核心抓手。該專項立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標,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面臨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根據問題導向、創新引領和示范帶動的思路,以“目標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響、推得開、留得下”為原則,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核心技術攻關和區域適宜性模式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養好”黑土地的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啟動了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創造了治堿、治沙、治澇的成功經驗,為提升區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出重要貢獻。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高質量完成國家任務,構建支撐黑土地可持續發展利用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吉林省地處東北黑土區核心區,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6?900?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65.8%,覆蓋?26?個產糧大縣,貢獻全省糧食產量?80%?以上,且調出量占全省?70%?以上,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多年來,吉林省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黑土地保護利用,突出系統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我國非常寶貴的重要資源稟賦。我國東北地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可靠耕地保障。依靠科技創新保護利用好黑土地,促進黑土耕地資源持續利用,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
2021-08-03 14:00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完成1億畝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黑土耕地質量明顯提升,旱地耕作層達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達到20至25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2021-07-31 11:12
截至目前,中科院與黑吉遼三省已簽署了科技會戰框架協議。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7月9日,中國科學院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布《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這是國內首次發布黑土地白皮書?!稏|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指出,未來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科學研究,主要應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構建黑土地科技創新基礎平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2021-07-10 08:50
建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體系,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2021-05-27 15:54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表示,“到2030年,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其中黑龍江省1.48億畝,占總的保護面積的59.2%。東北糧倉關系著’中國飯碗‘和我國糧食的戰略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壓器在東北,東北的壓艙石和穩壓器在黑龍江?!?/a>
2021-05-25 10:20
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資源,建設糧食產業強國是維持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本文聚焦水-土-種-肥-藥等農業資源要素,分析當前我國東北黑土區在糧食生產、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卡脖子”問題。
2021-05-27 13:50
隨著這種秸稈覆蓋地表、免耕少耕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的推廣,梨樹縣曾經變“瘦”的黑土又“肥”起來了,退化的黑土地重煥生機。
2021-05-14 13:52
這項播種“神器”一次進地即可完成施肥、切斷和清理種床秸稈、種床整理、單粒播種、覆土鎮壓工序,大幅減少農機作業量,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溫室氣體排放。
2021-05-13 11:43